9月11日下午,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扩大学习会,传达学习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《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文件精神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《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》,围绕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展开深入研讨。校党委书记俞锋主持会议并讲话。他强调,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切实提高政治站位,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和适应技术革命的维度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。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,人事处、教务处、科研处、研究生处、招生处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书记、院长出席会议。 俞锋从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的时代逻辑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、深刻思考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涅槃路径等三个方面,对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提出了系统性、前瞻性的思考和谋划。他指出,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,面对迅猛发展的智能革命,面对西方不断的思想殖民,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处在世界思想竞争与全球文化传播的前沿,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,围绕服务文化强国战略、服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、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等重大任务,系统谋划学科布局、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,深度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目标、教育方式、教师角色、教育课程、教育评价带来的广泛而颠覆性的影响,迅速而果断地进行系统而新生般的重构,以更好地肩负起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艺术人才的使命。 俞锋指出,智能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学习与生活,破局之道的根本在于对文明传承的坚守、理性批判能力的培养、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伦理价值的塑造。要在培养人机协同的核心能力过程中,强化关于自我认知与认知本身的元知识积累,包括对个人认知策略的了解,以及对自身学习和思考过程的意识、监控和调控能力。以此为培养目标全新构建教育场景和教育范式。要坚持以未来为向度、以前沿为主导、以产业为战场,从问题驱动、思维训练、能力实战、人格养成等四个维度,以提升人机问答能力、跨界协作能力、产学融通能力为重点,超常布局、跃升优化、关停并转,着力推动“三个一批”专业建设,全面构造智能艺术教育教学新体系,全新打造面向智能时代的“大艺术”学科矩阵、面向“人工智能+艺术产业场景”的专业集群。 校长张凌浩指出,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,紧密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兴文化业态需求,系统推进学科专业改革。要以国家及江苏省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为指引,总结思考在数字艺术、音乐科技、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,从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、基础学科跃升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、存量学科专业优化、学科专业内涵更新、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等路径,加强学科布局优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。要充分依托苏州研究院、艺术与健康研究院、数智科创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,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。 张凌浩强调,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保障机制。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,成立学科专业调整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领导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工作。二是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,积极利用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,同时建立学校自身的艺术人才供需调研机制。三是建立健全目录跟踪机制,密切关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动态,积极参与目录调整研讨。四是建立健全分类发展机制,明确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,差异化推进基础类、应用类、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。五是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,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构建教师、学生多元评价体系。六是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,对于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单位,在招生指标、师资引进、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。 副校长李彤指出,要深刻认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重大意义,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,聚焦需求导向、分类发展、交叉融合和内涵建设,通过实施一流学科筑峰、专业优化调整、专业内涵更新、培养模式改革等重点行动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适配性。 教务处处长孙为、研究生处处长蒋杰、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陈捷、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周剑作了交流发言。(宣传部) |